歷史演進:1·元、明、清玉器文化介紹


元、明、清玉器文化介紹
    元代國家版圖廣闊,官辦製玉工藝高度發達,因而形成了大都、杭州、北京為玉器工藝的生產中心。元代玉器仍沿襲著、遼、金以來重視形體準確及內心世界神韻表達的形神俱備的藝術造詣,而略有小小的改變。以狩獵為內容的玉飾品如"春水玉""秋山玉"繼續製作,且和遼、金玉作頗難區分,這主要是因為遼、金、元少數民族習俗文化相近,早期掠奪式經濟行為盛行,且彼此之間盜墓毀陵,使前朝文物與今朝相互混雜所致。至於漢人意識形態的封建作品和仿古禮器,大都是宋代此類玉器的延續。新型玉器則較有古族的特點,如玉押、玉帶扣、玉帽頂等玉器。龍、虎、螭等紋飾均為其運用,注重形象的運動和曲線的處理,尤其是在元龍的琢刻上,更是唐宋以來最具神韻的。元龍在造型上較唐、宋龍形改變為大,身形更為矯健,細頸長身,頭部扁長,髮疏向上或向前飄揚,龍眼變小,雙眼圓睜,爪甲舒展以四爪為多,凌空飛騰而神采飛揚。在雕琢技法方面不太拘小節,注重表面磨工,對其側面、內膛與底部都不夠注意,作工較為粗獷。
    明代玉器工藝以北京、蘇州為主要生產地,皇室玉料主要靠進貢獲得,質色俱佳的優質玉少見。各地玉材則靠私販私運得到,玉質較貢玉為佳。明初玉雕以器物為主,圓雕動物、人物較少,紋飾受宋、元圖案影響。明中晚期玉器則分為宮廷玉器和民間玉器,宮廷玉器以禮器、陳設器、使用器和佩飾器為主,代表明代玉雕主流。民間玉器則是地方富豪士紳所用的小件玉器,常有佳作出現。禮器以圭、璧為大宗,飾以乳丁、螭紋較多。陳設器主要是圓雕人獸、玉插屏、玉山子等,圓雕人獸常與前朝器物混淆,甚難區分。玉插屏多為白玉製成,體薄,兩面均浮雕紋飾。玉山子即圓雕的山林景觀,這種山林景觀從用景,布局到立體層次都表現出山林繪畫的章法。使用器包括了器皿和文房用具,品種繁雜,其中以玉盒、玉杯和玉壼較具特色。玉盒方圓均有,以方形為多,玉壼有八方式、竹節式、荷花式等圖案,紋飾豐富。玉杯則在重於表現鏤雕技巧。佩飾器除延用古人傳統佩玉外,新的品種則有花形玉紐和方形玉牌。花形玉紐多作於衣裳扣或帽綦或綴於衣領。玉牌又稱別子,名師陸子岡是其傑出代表,名揚四海,因而引發一股"時玩"風氣,造成子岡款方牌真贗混雜。明後期起仿古玉器數量大增,這類玉器多仿漢前形制,有的不做舊,但也有為數可觀以作偽欺人為目的的仿古玉器,仿製三代至宋玉器,雖在玉質、鎸刻、燒烤、染色上有一定水平,可是仍缺少漢代博大精神,和唐、宋傳神的精神魅力。
    明代玉器的紋飾開始有市俗化的傾向,以簡單形象來表示世俗吉語和祝頌,但大部份缺乏深刻構思而落於俗套,仿古青銅器紋飾因而落到次要地位。此種傾向使得玉器藝術流於商業化,造成了只追求數量,而忽視品質的不良結果。雕琢工法方面,鏤雕技術雖較唐、宋、元有很大的進步,但在轉角處和細部處理則較粗糙。一般而言,明代玉器胎體厚重,人物、動物重外形而不追求細部。雕工剛勁有力、線條分明而磨工較差,頗符合時下玩家對明代玉雕""""""的評語。
   清代初期由於戰亂仍然頻繁,限制和闐玉料的大量運出,故使清初玉器工業的發展受到極大的影響。直至乾隆平息叛亂,打通和闐玉料內運通道,官辦採玉及地方玉貢供應帝室,私採玉料充斥城市玉肆,因而促進玉器工藝蓬勃發展,造就了我國古代玉器史上最為昌盛的一頁。主要玉器生產地有北京、蘇州、揚州、杭州、南京、天津等處,其中又以蘇州專諸巷最為重要。專諸名工薈萃,技藝絕精,對清代玉器藝術的提高和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乾隆是歷史上最大的玉器佔有者和古玉收藏家,對收到的古玉進行鑑定和分類,不滿意的品件則加以改造或新造。由於宮廷玉器在數量上和種類上的迅速增加,使造型藝術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空間,造型不僅豐富,而且變化萬千。在宮廷仿古方面,以三代青銅器及漢代玉佩飾為主。仿漢代玉佩飾則以系.號佩蟬、雞心珮等較為常見,紋飾多採用漢代獸面紋、勾雲紋、螭紋等,雖仿其大意又有所發揮,以達到返樸歸真的宗旨。地方仿古玉則為追求高價,竭盡所能,用盡其巧,大肆生產,幾乎達到無所不有的境地。在設計方面,宮廷玉器脫離了自我設計,自我加工的做法,有了設計和製作上的分工,使玉雕作品在宮廷畫家的設計之下,得到最自然的直接表現。尤以玉山子以藝術形式真實地再將自然界景物重現最具代表性。
    清代玉器種類以陳設、器皿、文玩、佩飾類最多,還有一部份的禮器、祭器、法器、 用具、神像、冊寶等,種類之多超越歷代。玉器圖案紋飾大禮上沿用明代,在組織上則較明代更為精巧纖細。雕琢工法上有明顯特色,尤其在巧作、浮雕與鏤雕技法更是達到顛峰,可謂包括了"精與細""多層次""薄而巧"的綜合表現。
    清代玉器在中國玉器的歷史上是短暫的,但遺存是大量的。它不僅是今天了解當時社會意識形態和文化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今天發展新型玉器生產 ,可資借鑑的珍貴文物。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有關出土古玉的鑑定

每日頭條:從沁色鑒識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