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演進:3·隨、唐、五代玉器文化介紹


隋唐五代玉器文化介紹

    隋、唐兩朝是我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兩個強大帝國,政治安定,經濟繁榮,因此促進了玉器工藝美術的發展,而呈現出玉器空前繁榮的景象。從類型和風格觀察可知,隋、唐、五代玉器應屬於同一時期。隋是前奏,唐為主體,五代則是餘緒。唐代玉器,生產數量上雖然不是很大,但在品種和藝術風格上,卻有著承先啟後的明顯特點。此一時期璧、琮、璜等玉製禮器和殮喪用玉器大幅減少,精品罕見,取而代之的則是以寫實為特性,帶有濃厚生活氣息的用具、佩飾、帶飾等,成為玉器中的主流。
    唐代玉器的製作風格,約略可從幾個方面來看。第一是玉佩組一改戰國、漢代佩玉及組合方式,而出現了嶄新的面貌。這種佩玉組形狀以如意頭雲紋為主,或有璜形、連弧形、近似菱形的,全器大多光素無紋飾,且琢磨工法無任何特殊之處,不值一提,但對研究唐代佩飾的組合與形式,則是十分有價值的資料。第二是人物、動物的圓雕藝術品,在造型和刻工方面,都力求真實,和唐代以前慎用神獸和圖騰意識的作法大不相同。第三為玉帶跨,帶跨或稱帶板,一般形體較厚,有方形、長方形或近似滿月之形,有的還鑲以金邊。帶飾上大多淺雕人物、動物、花鳥等紋飾,人物有漢裝,但以著胡裝居多,明顯的中亞人或西域人形象,這是由於玉帶最初為和闐製品而形成的傳統,但絕大多數仍是中國製品。第四為玉雕的碗、杯等器皿,唐代玉杯造型簡潔,打磨圓潤而細膩。杯身飾有蓮瓣紋或三歧流雲紋,具有鮮明時代風格,與漢魏之時,重視靈異思想和禮儀器用風格迥然不同。
    唐代玉器的圖案紋飾,完全擺脫漢代盛行的穀紋、蒲紋、雲矩紋、雲螭紋、獸面紋等,而出現了全然不同的裝飾題材。紋飾有水波紋、卷草紋、如意雲紋、蓮花紋以及三歧流雲紋的大量使用等。三歧流雲紋尾細而長,雲頭分為三部份,兩側往外卷,中間部份微向前凸小而圓。動物紋飾則習慣用寫實手法,以兩動物相對方式組成圖案。這是由於受到當代雕塑藝術和繪畫的影響,強調形象的精神和氣韻,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植物紋飾於唐代極其風行,尤以牡丹、蓮花等使用最為頻繁,實為唐代紋飾的一大特色。最為特殊的則是以佛教題材做為玉器紋飾,如飛天和魚龍等。飛天,梵文名乾達婆,漢語稱香音神。東漢末年隨佛教傳入中國,早期多作男像,後漸演變為女子,是向人間散花放香,造福人類的仙神。玉製飛天從資料得知應始於唐代,其特徵有三。第一,為一橫雕女子,手持花枝,肩披飄帶,上身赤裸,臉形十分飽滿。第二,衣裙貼於腿股,形成"濕皺紋",這是受到當時"曹衣出水"畫風影響之故。第三,身下飾浮動祥雲,由細長之如意紋或卷草紋組成。魚龍為龍首魚身的組合造型,出現在中國繪畫或器物上的確切年代不可知,但至少在晉唐物上已有此類圖像。魚龍又名摩竭魚,摩竭為梵語,其意為水中之精,形象為張口吐舌卷鼻的巨魚,這種造型隨著佛教東傳由印度進入中國。唐代摩竭魚除了卷起像龍的鼻子之外,其餘特徵則是逐漸添加上去的。如長出龍角和雙翼,這可說是中國魚龍基本造型,在唐朝已經形成。唐龍在藝術式上已完善定形,為以後宋、元、明、清所直接承襲,不再有什麼大的變化和發展。唐龍依其紋飾的表現可歸納出許多共同特徵,主要為1.龍形騰飛狀,頭上有雙角,尖長而上挑,龍耳肥厚,龍嘴細長,口角深,張口幅度大,長舌彈卷出口外,上唇上翹成梳狀。2.龍身滿佈網格狀鱗紋,背有鰭,腿部豐滿,肘毛勻密,瓜均為三趾。3.龍尾為蛇形尾,喜與一條後腿纏繞在一起,這成了唐龍的一個獨特動作,特徵極其明顯。
    唐代玉器在雕琢技法上仍馬沿襲傳統,只是手法更趨於成熟,但在陰刻細線的使用上卻是前代所無的。此種陰線類似繪畫上的鐵描線,常用於花、鳥、獸等紋飾或器物邊緣,線細長緻密,賦予器物栩栩如生的感覺。總之,隋、唐、五代玉器是結合當時繪畫、雕刻的工藝美術手法而發展出來的。重在揭示對象的精神世界,形體表現雖略有誇張,但不失其法度,使形象美與和闐玉石之美和諧地融為一體,以達到氣韻生動的藝術最高境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有關出土古玉的鑑定

每日頭條:從沁色鑒識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