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演進:2·宋、遼、金玉器文化介紹


宋遼金玉器文化介紹
    宋立國以來,先後與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地方政權長期並存。其間雖互相殺伐,但又互通貿易,經濟、政治、文化的關聯十分密切,對民族融合有積極作用。由有限的考古資料現僅能掌握宋、遼、金玉器的大概面貌。
    遼代是我國東契丹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權,其玉器式樣較類似唐代風格,這由遼墓出土玉器,飛天和帶板可得到證明。雖屬遼代玉作,風格形制卻來自於唐。金代是女真族完顏部聯合契丹、漢族建立起來的地方政權,由於受到北宋王朝的影響,已有一套與北宋內廷用玉相似的禮制用玉。遼、金在與漢族的長期交往中,已接受先進的中原文化,而逐步融合,所以遼、金玉器製作也是由漢族玉工碾琢。漢族玉工在玉器製作上,其器形與風格大都源於唐、宋,但也有少量富有邊疆民族特色,和游牧生活氣息的玉作出現。如"春水玉""秋山玉"即為其傑出代表玉作。"春水玉""秋山玉"同源,所表現的是北方契丹、女真貴族春秋二季圍獵,放鷹捕鵝,射虎殺鹿的遊牧民族狩獵生活,有極高形神兼備的藝術造詣。其對後世明、清玉器影響很大,但因時代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明、清製玉者無法理解昔時遊獵生活的真實面貌,故徒有其形,而無其神韻。
    宋代由於城市經濟的發展迅速,使市民成為一口新的生產與消費階層。玉器不再完全是帝王、貴族、達官等用來表示其特殊身份之物。它開始世俗化、商業化,而成為城市富商階級和文人雅士也能享用之物。因此宋代出現了玉器販賣的專業店鋪,而造就了規模虔大的玉雕市場。宋代玉器大體而言有二類型。第一類為仿古玉,這是在宋代出現的考古、鑑賞與收藏的風氣影響下所產生的。古玉成為富貴人家的貨寶而加以收藏,或作為高價值的禮品相互餽贈,因而促進仿古玉器的專業製造和頻繁流通。宋代仿古玉器種類繁雜,有禮器、符節器、佩飾器、劍飾等,風格則上至文化期、商周,下及南北朝、隋唐。因而使一些原已絕跡或逐漸絕跡的舊有品種和紋飾再新重現,其中又似仿漢玉器最為大宗。仿漢玉器在風格與造型上,不盡然全仿,在某些方面也有所變化。在紋飾的仿古上則以獸面紋、螭紋為最廣泛。螭紋結構比漢代複雜,臉形不如漢代方正。漢代螭紋獸面眼球圓而微凸,下顎肥厚而略為方正之特徵宋代已全無。線刻方面則較漢代使用為多,花紋繁褥,缺乏創意,使獸爪、肌肉、軀體轉折等剛健力道表現全然無法顯現。總之宋代仿古玉器給人的是一種形制不明確,似今非,似古非古感受。第二類為市俗化玉器,最典型的是玉雕童子和科舉文化的玉雕題材。玉雕童子通常短衣窄袖,雙腕帶環,褲腿肥胖,形態各異,或行走、或跳舞、或似唐代飛天等,但以持荷葉童子最為常見。持荷葉童子相傳與佛教鹿母蓮花生子故事有關,傳到中國應不晚於唐代,對於後代童子題材廣泛應用影響極大。明、清兩代仿製宋代持荷童子極多,但都紋飾瑣碎而無章法,全無宋代作品的渾圓自然及生動有力。科舉文化的玉雕題材出現,使一些歌頌功名的玉雕作品成為醉心功名人士的最愛。如"魚龍"有鯉躍龍門之意,"竹子"有節節高升之意,"猴子"有封侯之意,兩隻"獅子"則有太師少師之意等等。
    宋、遼、金玉器圖案紋飾和雕琢技法的發展,雖然是以宋為主導,但彼此之間仍有差異。北宋較華麗繁密,南宋精巧秀雅,遼、金則奔放有餘,精密稍遜。宋代紋飾較唐大為豐富,但以龍、鳳、花、鳥題材最為常見。龍盛行雲龍,龍身似蟒,爪似鳥爪,以三、四爪為多,五爪皇帝專用,與唐龍差異在於龍角位置明顯後移,龍耳變小,髮向後飄,張口較唐龍為小,舌大大縮短,鱗紋只到大腿外側,內側及小腿部位不施鱗紋。花以牡丹、蓮荷、葵花等居多。鳥有孔雀、鸚鵡、鷺鷥、鶴、雁等。鏤雕以花叢為襯托的鳥獸,以及折技花卉或花果、禽鳥也是宋代以來的新題材。雕琢技法的最大變化則是深層立體鏤雕的運用,雕法為多層次前後掩映,使鏤雕的立體效果大大加深,這是宋代創新雕法,與唐以前剪影式鏤雕方式截然不同,對遼、金、元影響十分深遠,但到明以後就難得再見。巧作在商、雕時期已有所見,但大量的使用則是開始於宋。
   宋、遼、金玉器充分地表現了對象的內心世界,景觀式的構圖是有背景的,有情節的,對時代特點亦能夠鮮明細膩刻劃。這一時期玉器是形神兼備的,因而攀登上我國古代玉器藝術的高峰。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有關出土古玉的鑑定

每日頭條:從沁色鑒識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