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玉器風格

紅山文化(3500-2500BC)
紅山文化主要分佈在內蒙古東南部和遼寧西部地區,紅山文化因首次發現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赤峰紅山而得名,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二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紅山文化的玉料除了岫岩玉外, 有許多是透閃石玉。 紅山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玉器大多取材大自然之飛禽走獸, 寫實與抽象均頗具神韻, 紅山文化的玉器造型多以圓形的弧線為主, 其特色是原始及質樸, 剛勁挺拔, 渾圓飽滿, 以形取勝. 大多數的玉器具有同面的內部貫穿喇叭形孔, 俗稱像鼻孔, 孔道彎曲, 外寬內窄, 孔壁呈現薄砣具所琢出之細陰線. 紅山文化玉器的形制甚為多樣化, 玉龍玉鳥則為典型的造型, 而且被認為是後世玉器中龍鳳圖騰起源的重要證據, 本網站的龍鳳玉刀, 已經明顯出現同一件玉器上龍鳳組合之紋飾。
 
良渚文化( 3400-2250 B.C.)
良渚文化距今約四,五千年, 主要分佈於長江下游的太湖流域.魏文成認為夏朝首都——夏邑即現在發現的良渚古城遺址。而良渚古城的建城時間為距今4050年,這正好與大禹繼位於公元前2049年相吻合,而且大禹陵也在浙江會稽山麓。這也是一個明證。同時,“良渚古城”,根據碳14測算,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秊左右的歷史,良渚古城也有至少4050秊以上的歷史,這應該屬於夏朝歷史的時間範疇之內。
良渚玉器以玉琮, 玉璜, 玉鉞為主. 主要紋飾為神人獸面紋. 制玉工藝技術精湛, 細如髮絲的陰雕線是代表作. 良渚文化玉器至少有兩項值得注意的要素. 一是其神人獸面紋對後世玉器紋飾的重大影響, 一是良渚文化玉器與祭祀或重大事件的關聯性.就前者而言, 良渚文化玉器之神人獸面紋系後代神面紋之先河, 如春秋玉面具的主體架構是, 而神人獸面紋中之爪狀紋飾, 則形成商及西周龍紋中的盤繞爪形腳. 就後者言, 許多良渚文化玉器在製成後, 某些部位再被挖成光滑的弧形, 似乎作為祭祀或重大事件的紀錄. 精美絶倫的良渚文化玉器系中外藏家的最愛, 難怪精美的良渚文化玉器一直身價不菲.
 三星堆文化( 1600 B.C.-221 B.C.)
有研究認為夏朝軍隊敗退到四川盆地建立了巴蜀文明即胡(虎)文明,在經過一千多年,在秦朝時巴蜀文明最終被秦朝所滅。夏朝後裔被迫離開四川盆地,走上青藏高原與蒙古高原最終成為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中所說:“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公元1929年, 四川省廣漢市世居農燕道誠, 發現四百多件玉器揭開了古蜀王國的神秘面紗. 1986年四川省考古隊在三星堆出土了數千件金, 銅, 玉器, 從此, 廣漢三星堆文化舉世矚目. 三星堆文化的年代約為夏, 商, 西周, 春秋及戰國時代.魏文成認為 三星堆文化的玉器多為閃玉, 刀工精美, 三星堆古玉做工精美,其一是刀法老到有力,其二是拋光效果極好,其三是整體造型神韻飛揚。南京古玉專家殷志強先生說:“(三星堆玉器)以圓雕為主,有些玉器相當重要,甚至要改寫中國玉器史。
原南京博物院研究員殷志強,幾次到成都考察民間收藏的三星堆玉器後,2001年10月31日撰文在《中國文物報》發表。他寫道:“四川廣漢三星堆附近農民挖出的不少玉器,以圓雕為主,有些玉器的形狀及藝術風格與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有同曲異工之妙,相當一部分是可靠的,有的玉器相當重要,甚至要改寫中國玉器史。從其總體風格看,應是商周時期古蜀文化玉器,但這些玉器目前還沒有從學術上得到認可。


象徵順風耳與千里眼的凸眼與扇形耳的造型是特徵. 其特殊造型不由讓以為是外星人。可知,三星堆文化玉器雖然發現較早,但到大規模的發掘,相隔了五十多年。1986年的大規模的發掘是當地基本建設已經開始的情況下進行的。而且著名的二號祭祀坑還在考古發掘行將結束時,由磚廠工人挖土發現的。所以說,三星堆文化玉出土的情況很複雜,在民間有很多早年出土的傳世品應當是正常的。
 
崧澤文化(3400-3300B.C.)
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因上海青浦崧澤遺址而得名。主要分佈在環太湖地區。該文化上承馬家浜文化,後繼是良渚文化,年代約公元前3800~前3300年。生產工具有穿孔石斧、扁石錛、條形石錛、石鑿、骨鏃、陶紡輪等;晚期出現石犁狀器。居民從事稻作農業,在陶器的羼和料中經常發現稻殻和稻草末。制陶工藝進步,用慢輪修整陶坯的技術已經普及。陶器有鼎、豆、壺、罐等,改採用的壓劃圖案、鏤孔和彩繪裝飾,十分醒目和美觀。流行各種玉石璜,當時作為項飾使用。
 
石家河文化(2000-2500B.C.)
石家河文化玉勒, D. 3cm, H. 6.5cm
本器之紋飾及玉質與湖北天门县肖家屋脊出土,湖北省荆州博物馆石家河文化玉勒雷同.古玉跡象有冰裂紋及鈣化現象
 
齊家文化( c. 2000 B.C.)
就地理區而言, 齊家文化分佈於甘肅, 青海及寧夏,就歷史的長河而言, 齊家文化距今約四千年. 齊家文化玉器種類繁多, 但多以素麵為主. 其工藝的特徵是單向鑽孔, 留有毛邊. 薄片切割的精美玉刀是代表作.古方認為"就目前考古資料而言,齊家文化玉璧和玉琮主要發現於中國西北地區的甘肅、青海和寧夏的齊家文化遺址和墓葬中,其中以甘肅最多。甘肅出土地點有:靜寧縣治平鄉後柳溝村、靜寧縣深溝鄉晨光梁、定西市團結鄉高泉村、定西市安定區內官營鎮四月八山和清溪村、定西市安定區三十里鋪、武
威市皇娘娘台、臨洮縣李家村、甘谷縣渭水峪、天水市師趙村、廣河縣齊家坪、永靖縣新坪鄉新莊坪、渭源縣七聖村、會寧縣中川鄉老鴉溝村油坊莊、榆中縣甘草店。另外莊浪縣和隴西縣採集有齊家文化玉璧和玉琮。青海出土地點有:民和縣喇家、民和縣馬營鄉馬家村陽坪、民和縣中川鄉清泉旱台、大通縣上孫家寨、同德縣巴溝鄉宗日、西寧市沈那、樂都縣白崖子。寧夏出土地點有:原州區河川鄉上台村、德隆縣沙塘鄉、西吉縣白崖鄉。從出土範圍來看,齊家文化玉璧與玉琮主要集中分佈在兩個區域,即甘肅東部天水、定西、慶陽地區和寧夏南部固原地區,以及甘肅中部武威、蘭州、臨夏和青海東部西寧地區。這兩個區域都是齊家文化分佈範圍內文化堆積最為豐
富的地區,也說明傳世的玉璧和玉琮應該來源於上述地區。蘭州梅景峰認為齊家文化玉料開片後有四 個特點:一是平整,二是光潔,這一點從殘存的玉料開片上看得很清楚,只經過開片工序,留下的面沒有經過打磨也很光滑,有自然的光潔感;三是很多玉璧和殘存的玉料上都有當時開片留下的直線切割痕跡;四是大多數玉璧厚薄不均。如果一件玉璧呈規則的圓形,且孔壁很直,那可能就不是齊家文化的玉璧了。至於線刻紋飾和減地浮雕等,這些技法在真正的齊家文化玉璧上還沒有發現。

龍山文化(2800B.C.-1700 B.C.)
龍山文化距今約四千年, 龍山文化的命名繫起源於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遺址. 龍山文化主要分佈於黃河下游, 涵蓋河南, 陝西, 山東等地. 龍山文化的玉器有玉圭, 玉璜, 玉勒, 玉璧環, 玉牙璧等. 龍山文化的玉器工藝技術精美.龍山文化玉器上的玉鷹紋飾被認為是商代玉鷹的濫觴.
商代(1766 B.C. – 1122 B.C. )
商代紀元始於B.C. 1766, 止於B.C. 1122. 古代有"天命玄鳥, 降而生商"的傳說. 商代有許多玉器系以鳳凰為主要紋飾. 商代玉器種類繁多, 從一二十公斤重的大型玉跪人, 玉豬, 玉羊, 玉貏貅, 玉恐龍, 玉甕到三公分高的神面玉珮, 應有盡有. 值得注意的是, 商代玉器不但玉質精美, 刀工更是洗練精準. 典型的減地陽紋, 折鐵線(陽線主線條線條的一端為圓球狀, 經過第一次圓形直角轉彎之際, 生出一分支線條, 尖鋭的末端微微向圓形直角相反方向勾起, 主線條第二次圓形直角的轉彎, 最後的末端形成尖鋭狀, 有時候, 在經過轉彎後, 在結束成之前, 也會出現勾起的分支線.)及宛轉流暢的雙鈎陰線, 對稱的直角如意雲紋, 盾形紋飾等是商代玉器的特色.這些折鐵線可能是商代攻擊兵器的一種, 而盾形紋飾可能就是商代的盾牌, 商代以兵器作為玉器之主要紋飾, 可能反映商代某時期特別多兵戎之事, 並以此推斷特定商代玉器所屬之時期. 有些學者則認為這與甲骨文的卜兆有關, 這些折鐵線的形狀, 與卜, 兆的造型相同, 應該稱為卜兆紋. 商代在神面, 龍鳳紋的處理上, 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在一件玉器上, 不同的位置分別出現整體的神面, 龍鳳紋. 一種是在同一面上出現神面, 龍鳳的頭部, 有時候祇是龍的眼睛. 例如本網站上的龍紋璧, 一隻眼睛單獨出現在龍身之外.本網站之玉鷹等系已知出土商代玉器中之珍品.
 
西周(1122 B.C. -771B.C.)
西周紀元始於B.C. 1122, 止於B.C.771. 西周玉器的刀工風格最大特色是單雙斜刀法, 有所謂45度大斜刀法, 此法至漢以後即失傳.西周玉器不論是出土或傳世者均甚少, 西周玉器是古玉收藏家爭相收藏的寵兒, 極具市場潛力.本網站之西周玉雁壺, 西周玉璧堪稱西周玉器中之精品.

春秋, 戰國, 秦( 770B.C. – 206 B.C)
春秋(B.C.770-B.C.403) 玉器刀法源於西周晚期, 線條更為細膩. 典型的紋飾條是飽滿的如意雲紋(或稱螭龍紋, 臥蠶紋). 春秋玉器一直是專業收藏家的寵兒. 戰國(B.C. 403-B.C.221)玉器刀工精美, 線條流暢, 主要紋飾以龍,鳳, 舞女及谷紋. 圓雕上的淺浮雕以抽象簡化的龍鳳紋為主, 出廓的龍鳳紋則以寫實紋飾表現.戰國時期, 除了神面龍鳳紋並存, 也出現仙人與龍鳳紋並存. 人的意識得逐漸抬頭.這也符合孟子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的政治理念. 翦伯贊秦漢史page120雲:秦花紋方面多作密集之蟠螭紋, 虺紋, 夔龍動物多作相互交組之形, 或於細線底紋上置大型花紋, 與周代平而無高低者不同.

 漢代( 220 B.C. -220 A.D.)
漢代始於B.C. 220, 止於A.D.220. 漢代玉器工藝有所謂漢八刀的粗獷刀法, 主要紋飾為辟邪獸, 龍鳳紋, 漢代國力強大, 置河西四郡後, 和田玉料的供應充裕, 玉器趨向大件, 東漢以後, 四靈獸, 雲氣紋, 玉鷹成為主要紋飾.
 
隋唐宋(遼金)元( 589 D.D. -1368 A.D.)
隋唐宋(遼金)元始於A.D. 589, 止於A.D. 1368. 

唐代玉器的特徵是寫實與生活化, 大多數傳統的龍鳳造型趨向於柔弱,不再是雄姿英發, 佛教色彩濃厚, 玉器上施加繪, 鎏金, 多飛天, 胡人造型,神面紋已少見, 紋龍已成為帝王的象徵唐代玉器工藝的特色是平面斜刻剔地法大量使用陰刻細線,用陰刻表現細部與繪畫線描一樣。其中以主題圖案隱起,用繁密的陰線表現裝飾衣紋、陰陽凹凸面的表現手法尤為突出。唐代玉器的器型種類豐富多彩,多數與實用和佩戴有關,唐代玉質實用器皿,有玉杯、玉勺、玉盤、玉碗、玉盒和玉罐等。唐代玉器上的動物造型也突然增多。除傳統的龍、鳳、螭外,更有一些寫實性很強並具某種吉祥寓意和為推崇倫理道德的動物出現,有獅子、駱駝、鹿、象、鶴、雁、鴛鴦、孔雀、綬帶鳥等。唐代玉器中的佛教文化內涵豐富多彩,是唐代玉器重要的文化特色,其中以飛天為典型代表.唐代宮廷玉器有祭祀禮儀和裝飾兩大系列,前者主要是封禪用玉冊,玉哀冊;後者有玉帶板、玉釵、玉簪、玉鐲、玉梳背、玉步搖等。 
玉器工藝受到的繪畫藝術的影響很大。宋代畫意玉器由背景和畫面兩部分構成, 鏤雕技法呈現,背景多是松竹梅歲寒三友山石, 主題多為鳥獸人物.  宋代玉器風格追求寫實繪畫工筆之風格細節表現都非常地逼真. 宋代的玉器很多的題材是童子,其中又以執荷或執蓮紋飾為主要典型.
916年由契丹耶律阿保機在中國東北遼河流域建立的。契丹民族係游牧為生,長期與漢族比鄰,並受先進中原文化的影響,故在文化及用玉制度上,均受宋文化的影響。 遼代玉器具有其獨特的風格玉器形制多見野外動物造型.契丹族無定所,一年之中依牧草生長及水源供給情況而遷居,所遷之地設有行營,謂之捺鉢。
金國是女真族建立的一個部族國家。女真族原為遼朝的藩屬,女真族首領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在統一女真諸部後,1115年於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建都立國,國號大金。契丹、女真均是北方遊牧民族,漁獵經濟站主導地位,女真族建立新政權後,承襲了契丹的舊俗,狩獵於春秋的樂活動,並將捺鉢漁獵活動改稱為「春水」、「秋山」。 
 元代玉器品種與宋玉近似,民族風情圖景及柞樹葉齒狀外緣的琢法,成為元代部分玉器明顯的特徵。 此器雕琢的龍紋皆為三束髮,長雙角,粗眉上卷,寬鼻梁凸起,具有元代的明顯時代特點。又,帶勾在元代是一種廣為流行的器型,元代動物形玉雕軀幹細長,動勢起伏大,生動富有神彩。 
 明清( 1368 A.D. – 1911 A.D.)
明清始於A.D.1368, 止於A.D.1911. 明代玉器漸趨離五代兩宋玉器形神兼備的藝術傳統,形成了追求精雕細琢裝飾美的藝術風格。明代的皇家用玉都由御用監監製,而民間觀玉、賞玉之風盛行,還大量製造了古色古香的偽贋古玉器。明代玉器的紋飾和裝飾手法,有豐富的動物圖案龍、蟒、鳳、獅、虎、鹿、羊、馬、兔、猴、鶴、鵝、鬥牛、飛魚等;植物圖案菊花、牡丹、荷花、葵花、蘭花、石榴花、靈芝、山茶花等;盛行以圖案為底紋或邊飾萬字、喜字、壽字、流雲、朵雲、波浪等。最具時代特色的有兩種:一是深受文人畫藝術的影響,在玉器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詩書畫印藝術;二是符瑞吉祥的諧音題材大為流行,在玉器上比比皆是隱喻吉祥的紋飾。清代玉器無論在品種數量和製造工藝上都形成了玉器史上的一個發展高峰期。 清代玉器在製作上以乾隆時代為分界線,前期治玉重視選料,材質精美。在工藝加工方面,琢工精巧,光工細膩。乾隆時代的玉器皿的輪廓線都極規則,橫平豎直外緣及子口轉折嚴整挺拔。稜角多呈勁挺鋒鋭狀。起凸的浮雕圖案邊緣,也處理成鋒利邊線,觀之剔透,觸之扎手。在拋光工藝上也很講究,一般細光處看不見琢鏃的痕跡,細光能達到玻璃光亮度。 清代中期以後,玉器生產漸入衰落,工藝製作上規格粗糙。如所琢樹木花草枝梗,不再精到的琢出圓潤的,符合生態的形象,僅以兩面削琢的角形凸起代替。花卉圖案也不再細緻地琢出枝葉穿插、花葉翻捲的形態,太多取平面的淺浮雕處理。   此外,清代仿古玉器普遍。乾隆帝對收集到的古玉,滿意者,賦詩、作文,大加讚賞,不滿意者命清宮造辦處改頭換面,重新琢鏤。由於乾隆帝對痕玉(痕都斯坦玉器)十分欣賞,於是在其授意下,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特設仿製痕都斯坦玉器的專門設計,所仿器物被稱為「西番作」。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有關出土古玉的鑑定

每日頭條:從沁色鑒識古玉